截止到2001年10月底,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950家,吸引投资额35.1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267家,投资额26.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家在开发区落户,他们中有诺基亚、通用电气、朗讯科技、德尔福、联合利华、拜耳、施耐德、 ABB、三洋、IBM等。特别是诺赛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纬晓生物、中视联、嘉捷恒信、大陆太极等,其中,星网工业园诺基亚主厂房已经竣工,14家生产线已投入生产,配套商14家已入园,20家在谈;二园已经启动,京东方产业园第一个项目已开工。这样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盟,使年轻的北京开发区迅速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成为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吸引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吸引出口创汇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优惠政策
2001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同比增长220%;企业销售收入 300亿元,同比增长275%;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300%;财政收入22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同比增长130%;吸引投资总额1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人民币,实现了\"九通一平”。建有 11万伏变电站、10万门电信局、每小时175吨的大型供热厂、通用厂房等配套设施。开发区还设有二级海关、保税仓库、中心邮局、银行、消防中心等。另外国际医院、国际学校、高级别墅、中高档住宅、体育娱乐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也已陆续建成。教育方面,除为企业员工再培训与新加坡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了北京国际管理专修学院外,还与北京二中和史家胡同小学共同创办了实验学校。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条件,为大规模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载体。
基础设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1年8月15日开始筹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的经济区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46.8平方公里,由科学规划的产业区、高配置的商务区及高品质的生活区构成。目前,开发区一期规划用地15.8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将以此为基础向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和凉水河以西方向发展。其中,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凉水河以西约10平方公里。2005年10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开发区要着力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建设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东南亦庄地区,筹建于1991年, 1992年开始建设并对外招商,1994年8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开发区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截止目前,共有入区企业近2000家,其中三资企业近500家,内资企业1400 多家。入区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30.00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投资总额近110.00亿美元,三资企业平均投资额2273万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诺基亚、京东方、中芯国际等著名企业,电子信息类三资企业投资额占到全区企业总投资额的22%;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集中了德国拜尔、北京同仁堂、通用医疗等90多家知名企业,产业销售收入已经占北京医药工业近1/2的份额;以SMC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则含盖了微电子、光电子、数控机床、印刷机械、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激光技术、机器人等产业,在开发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辅,多个领域支撑的格局;此外,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于2005年8月在开发区正式成立,投资总额6亿美元,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00辆。北京奔驰汽车将迅速带动零配件配套企业的集聚,形成集汽车制造与零配件生产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园。目前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园区图片
北京亦庄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