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神经元突触 1. 突触的基本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所以,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前膜和后膜的厚度一般只 7nm 左右,间隙为 20nm 左右。在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的直径为 30~ 60nm , 其中含有化学递质。如图 2-5 0 所示, 突触前神经元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synaptic knob ), 其轴浆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突触小泡( synaptic vesicle )还有负责轴浆运输的微管和微丝。突触小泡中所含递质类型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小儿清亮的小泡,内含乙酰胆碱或
氨基酸类递质;小儿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内含儿茶酚***类递质;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内含神经肽类物质。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在突触前膜内侧存在类似栅栏的结构,这是突触小泡排放神经递质的位置,又称为活性区( active zone ) 。突触间隙的宽度为 30~40 nm ,其中充满了细胞外液以及一些蛋白基质。突触后膜也有增厚的现象,这是由于一些
受体蛋白聚集在膜下方, 形成突触后致密区( postsynaptic density ), 另外后膜上还存在一些能够分解递质的酶类。 2. 突触的传递过程了解了突触的基本结构,下面介绍突触传递的过程,经典的突触传递的过程其实是将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进一步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主要步骤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突触前细胞中的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末端, 2)突触前膜去极化,打开电压门控 Ca2+ 通道, Ca2+ 内流进入突触前末端, 3)在 Ca2+ 的作用下,突触小泡迅速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4)递质分子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5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通道激活,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使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级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3.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突触传递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沿轴突传给突触后神经元,不可逆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因此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经中间神经元,然后再由传出神经元传出,使整个神经系统活动有规律进行。 2)总和作用突触前神经元传来一次冲动及其引起递质释放的量,一般不足以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只有当一个突触前神经元末梢连续传来一系列冲动,或许多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释放的化学递质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激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现象称为总和作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可以进行总和。 3)突触延搁神经冲动由突触前末梢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必须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其作用于后膜引起 EPSP ,总和后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种传递需较长时间的特性即为突触延搁。据测定,冲动通过一个突触的时间约 0.3 ~ 0.5ms. 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如果同时分别记录背根传入神经和腹根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可发现两者的频率并不相同。因为传出神经的兴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传出神经元本身的功能状态。在多突触反射中则情况更复杂,冲动内容来自
蚂蚁淘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