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2017外泌体与疾病研讨会研讨会:从实验室到临床-蚂蚁淘商城
新闻动态

2017外泌体与疾病研讨会研讨会:从实验室到临床

  
  2024-04-30
  

陈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从事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报道低氧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非转录功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揭示了Cbx4类泛素化修饰HIF-1,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转移;报道白血病干/祖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新的骨髓微环境和该微环境保护白血病细胞的机制;发现天然产物腺花素通过靶向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成员,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等,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如Cancer Cell,Nature Chemical Biology,Blood等发表140余篇学术论文,被他引5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窦科峰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后主持开展了氧自由基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与防治、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肝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研究等,目前正在研究自体干细胞移植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和肝癌干细胞等基础研究,经过严格筛选,已经得到一株肝癌特异性抗体,有望在肝癌治疗中获得突破,率先发现微量元素铜、锌等在肝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并且研制出中药\"肝胆康\"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肝脏微循环等对肝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肝外伤的救治、肝巨大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对肝缺血损伤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防治方法。窦科峰教授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窦科峰,技术三级窦科峰,技术三级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并广泛开展各种全肝移植术式,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海拔复杂条件下的肝移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胰联合移植、单肝段移植等创新手术。此后又创造性的开展了异位(脾窝)辅助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以上探索,为终末期肝病和部分先天代谢性肝脏疾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从而缓解了供肝短缺的难题。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满意疗效。他所采用的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完整切除的方法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提出\"切瘤不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瘤必须切肝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return top
蔡志坚、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教授.免疫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率先在国内开展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疫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发现TGF-beta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延缓小鼠炎症性肠病进展并预防和治疗EAE模型小鼠的疾病进展,且不受MHC限制,提示TGF-beta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作为广谱生物学疫苗,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发现活化T细胞来源的外泌能通过Fas信号增强肿瘤MMP9表达,从而促进肿瘤侵袭,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发现肠上皮细胞产生的外泌体通过TGF-beta1参与肠道免疫平衡的维持, ERK信号对于外泌体TGF-beta1的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肠上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EpCAM聚集在肠道,更好参与对肠道免疫平衡的维持。从而提示了肠道免疫平衡维持的新机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Cell Res.,J Immunol.,Eur J Immunol., Cell Mol Immun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9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项;青年基金资助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2项973,3项863及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

代表文章:

1. Fei Yang, Yinxiang Wei, Zhijian Cai*, Lei Yu, Lingling Jiang, Chengyan Zhang, Huanmiao Yan, Qingqing Wang, Xuetao Cao, Jianli Wang. Activated cytotoxic lymphocytes promote tumor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3LL tumor cells to mediate MDSC chemoattraction via Fas signaling. Cell Mol Immunol. 2014 Apr 28. doi: 10.1038/cmi.2014.21 (*co-first author).
2. Lei Yu, Fei Yang, Lingling Jiang, Yinghu Chen, Feng Xu, Lie Wang, Xuetao Cao, Jianli Wang, Zhijian Cai. Exosomes with Membrane-associated TGF-β1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Dendritic Cells Inhibit EAE in Mice Independent of MHC-Restriction. Eur J Immunol. 2013 May 29. doi: 10.1002/eji.201243295. (Corresponding author)
3. Zhijian Cai, Jianli Wang. TRIM dsDNA sensor to restric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Cell Mol Immunol. 2013 May;10(3):193-5.
4. Zhijian Cai, Fei Yang, Lei Yu, Zhou Y, Lingling Jiang, Qingqing Wang, Yunshan Yang, Lie Wang, Xuetao Cao, Jianli Wang. Activated T cell Exosomes promote tumor invasion via Fas signaling pathway. J Immunol. 2012 Jun 15;188(12):5954-61.
5. Zhijian Cai, Wei Zhang, Fei Yang, Lie Yu, Zhou Yu, JiHuang Pan, Lie Wang, Xuetao Cao, Jianli Wang. Immunosuppressive exosomes from TGF-β1 gene-modified dendritic cells attenuate Th17-mediated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disease by inducing regulatory T cells. Cell Res. 2012 Mar;22(3):607-10.
黄胜林 研究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大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2003年于福建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6年与200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及肿瘤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1年至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2013年9月起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病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编码RNA和肿瘤异常转录本鉴定,及其在肿瘤中的功能机制和潜在应用。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及浦江人才计划。迄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他引率1000多次,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 Hepatology,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专业杂志上。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return top

霍文哲,武汉大学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儿科系,1986-198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作临床医学博士研究员。1989-199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作分子病毒学博士后, 200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卫生系获公共卫生MPH学位。1993-2009年历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传染与免疫科病毒室主任。2010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国任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ABSL-Ⅲ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医学院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具有二十余年从事临床病毒免疫研究工作的经验, 对病毒感染与天然免疫的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1. 天然免疫与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 2. 吸毒与艾滋病毒/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 3. 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60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133篇, 总引用>5000; 单篇引用>350);参编美国教科书及专著6部;申请获批美国专利2项, 中国专利4项。


刘晋宇教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放射医学硕士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在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2009年作为吉林省政府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回国,被聘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博士点基金(博导类)和校企合作项目,累计到位经费5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0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2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各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一等奖各1项。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 建立了体外规模化扩增临床级成体干细胞的专利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扩增的干细胞移植,治愈了慢性皮肤溃疡和白癜风。3 以骨髓、毛囊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血液纤维蛋白或去细胞人脐带动脉为支架,构建了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移植物,移植后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4将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为患者特异性疾病治疗、毒理学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自体多潜能干细胞来源。5 将释放可控人胰岛素基因转导到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出转基因工程细胞,移植后逆转糖尿病高血糖,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王建,博士,P.I.,副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参与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重大国际协作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建立了高通量、自动化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平台。绘制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得到三千多对高可信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为认识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防、诊断标记物以及治疗靶点的发现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F1000推荐)。对鼠疫菌与宿主、肝炎病毒与宿主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了系统筛选。深入研究炎症和肿瘤信号网络中重要调控分子。研究方向:(1)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开发高通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对肝脏、病原体-宿主等相互作用组进行系统研究。(2)免疫和炎症信号网络: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技术发现新的免疫和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分子。在Mol Sys Biol、Proc Natl Acad Sci U S、J Proteome Res、Nucleic Acids Res和Mol Biol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39篇。担任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和蛋白质组青年学者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return top

汪泱,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及上海交大创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科研经验。曾留学于澳大利亚干细胞中心。近年主要从事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创面、血管、神经、骨与软骨等组织损伤及疾病信号通路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许文荣,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校际协作理事会理事长,国家教育部医学技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十一五\"江苏省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十二五\"江苏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候主任委员,临床检验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主编,江苏省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会副理事长,《J Neuro Res》、《Cell Prof 》、《Cancer Lett》、《J Cell Mol Med 》等杂志审稿人。
1983年镇江医学院检验系毕业,1990年在南京医科大学获血液免疫学硕士学位。
2004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
2010年7月-2010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
2011年8月-2011年11月,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健康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分子肿瘤生物学研修。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获批并完成负责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5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干细胞及相关分子与肿瘤发生分子诊断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技术优势,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SCI收录论文70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60篇,主要发表在Oncogene,Stem Cell ,Cell Death Dis,Br J Cancer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国际SCI收录杂志他引1436次。出版教材和专著6本。获江苏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医学优秀重点人才。获江苏省\"兴卫工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二层次领军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主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xosome内非编码RNAs检测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及机制(81572075)(2016.1-2019.12),负责人,6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间质干细胞在非可控炎症导致胃癌发生与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编号:91129718。起止年月:2012,01—2014.12, 负责人,正在进行中。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30471938)(2005.1-2007.12),负责人,已完成结题并通过教育部鉴定(附鉴定证书)。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C-MSC和癌组织来源的MicroRNAs在胃癌诊治中的作用(81071421)(2011.1-2013.12),负责人,正在进行中。

近年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SCI论文(共6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58篇)

代表文章:

(1) Zhang L, Xu Z, Xu X, Zhang B, Wu H, Wang M, Zhang X, Yang T, Cai J, Yan Y, Mao F, Zhu W, Shao Q, Qian H, Xu W(Corresponding Author)*. SALL4, a novel marker for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nd metastasis.Oncogene. Oncogene, 2014, Nov 27, 33(48): 5491-5500. doi: 10.1038/onc.2013.495. Epub 2013 Nov 25. (IF: 8. 459)
(2) Zhang Z, Zhou Y, Qian H, Shao G, Lu X, Chen Q, Sun X, Chen D, Yin R, Zhu H, Shao Q, Xu W. Stemness and inducing differentiation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CI-H446 cells. Cell Death Dis. 2013, 16;4:e633(IF: 6.044)
(3) Wang M, Zhao C, Shi H, Zhang B, Zhang L, Zhang X, Wang S, Wu X, Yang T, Huang F, Cai J, Zhu Q, Zhu W, Qian H, Xu W(Corresponding Author)*. Deregulated microRNAs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ovel biomarkers and a mechanism for gastric cancer. Br J Cancer. 2014,28 [Epub ahead of print](IF: 5.082)
(4) Gao S, Mao F, Zhang B, Zhang L, Zhang X, Wang M, Yan Y, Yang T, Zhang J, Zhu W, Qian H, Xu W(Corresponding Author)*.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 macrophage M2 polarization through the nuclear factor-κB an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athways. Exp Biol Med (Maywood). 2014,5 [Epub ahead of print](IF: 2.803)
(5) Li W, Zhang Q, Wang M, Wu H, Mao F, Zhang B, Ji R, Gao S, Sun Z, Zhu W, Qian H, Chen Y, Xu W(Corresponding Author)*. Macrophage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tective role of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stromal cells in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tem Cell Res, 2013,10: 405-416(IF: 4.467)
(6) Wang M, Gu H, Qian H, Zhu W, Zhao C, Zhang X, Tao Y, Zhang L, Xu W(Corresponding Author)*. miR-17-5p/20a are important markers for gastric cancer and murine double minute 2 participates in their functional regulation. Eur J cancer, 2013,49(8):2010-2021(IF: 5.061)

1992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完成博士后。1995-2000年在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0-2004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任访问学者。2006年7-8月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John R. Yates教授实验室高访学者。2004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药物新靶点和疾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鉴定和蛋白质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平台。研究内容包括建立和发展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不同生物样品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膜蛋白质组学和亚细胞器蛋白质组学研究、重要生物过程和生理过程中蛋白质组动态变化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酰化等)的分析鉴定;发现和鉴定疾病早期诊断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筛选抗肿瘤新药物靶点;建立蛋白质与多肽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平台。

2007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遗传学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完成博士后,同时获得医学生物学第二博士学位。2010-2016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任Research Scientist,2016年至今在南开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肿瘤相关外泌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调控。曾承担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课题肿瘤细胞外泌体的组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研究项目、德国Wilhelm Sander基金会和NCT基金课题胰腺癌细胞转移和侵染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及Kerckhoff基金会课题心肌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研究项目。目前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泌体MiRNA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签研究。2016年入选天津市\"青年千人计划\"。

1. Yue S, Mu W, Erb U, Z?ller M.The tetraspanins CD151 and Tspan8 are essential exosome components for the crosstalk between cancer initiating cells and their surrounding. (2015) Oncotarget. 6(4):2366-84. (SCI, IF= 6.627)2. Madhavan B, Yue S, Galli U, Rana S, Gross W, Müller M, Giese NA, Kalthoff H, Becker T, Büchler MW, Z?ller M. Combined evaluation of a panel of protein and miRNA serum exosome biomarkers for pancreatic cancer diagnosis increases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2015) Int J Cancer. 136(11):2616-27 (SCI, IF= 5.007)3. Yue S, Mu W, Z?ller M. Tspan8 and CD151 promote metastasis by distinct mechanisms. (2013) Eur J Cancer. 49(13):2934-48. (SCI, IF= 4.819)4. Rana S, Yue S, Stadel D, Z?ller M. Toward tailored exosomes: the exosomal tetraspanin web contributes to target cell selection. (2012)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44(9):1574-84. (SCI, IF= 4.046)5. Liu, Z*, Yue, S* (*contribution equally), Chen, X., and Braun, T. Regulation of cardiomyocyte polyploidy and multinucleation by CyclinG1. (2010) Circ Res. 106, 1498-1506. (SCI, IF= 11.089)


周平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主任,全军《核辐射损伤医学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全军辐射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放射生物学与核辐射损伤防护研究,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课题研究。在Radiat Res、Cancer Research、Oncogene、Int J Radiat Onc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1000余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被亚洲辐射研究协会授予\"辐射研究杰出贡献奖\"。 return top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亚太大区委员。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新型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检测技术及其在重要疾病个体化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1)循环exosome 的分离富集及其分子表型分析技术及其应用;2)肿瘤新型循环生物标志物的鉴定、生物学机制及临床应用评价;3)循环microRNA 的液相电化学检测体系的构建及评价;4)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谢紊乱新型循环标志物的鉴定、生物学机制及临床应用评价。在研课题有:非小细胞肺癌EMT现象中exosomes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应用;基于液相体系的microRNA 电化学检测新方法及其响应机制研究;双链特异性核酸酶介导的多种microRNAs 联合检测新技术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LncRNA AC096664.3-UGP2 途径介导ox-LDL对泡沫细胞和AS 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return top

本文链接: https://www.ebiomall.com/b526-immunetech/info-5079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创作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未经蚂蚁淘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蚂蚁淘”。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