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_banner
[生物版建版2周年系列活动]生命科学经典书籍推荐 - 第 2 页...
著者:CHRISTOPHER A. CULLIS
内容简介:植物基因组研究一直站在基因组革命的最前沿。研究中普遍使用模式植物——拟南芥,该植物的基因组测序是最早的基因组计划之一,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对大量农作物(如谷物和大豆)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谷物和食品生物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了解植物基本的遗传机理变得更加紧迫,《植物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一书全面介绍了基因组学这一诱人领域,全面而广泛地论证了植物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本书用清晰的文笔将读者引入分子技术领域,这些技术用于研究植物独特的生理过程,如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本书可以提供给读者植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系统知识,即使是对于不具备植物生物学专业知识基础的读者而言,本书同样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说是生物技术、植物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高校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宝贵参考资料。
目录:
ACKNOWLEDGMENTS, VII
INTRODUCTION, IX
1 THE STRUCTURE OF PLANT GENOMES, 1
2 THE BASIC TOOLBOX—ACQUIRING FUNCTIONAL GENOMIC DATA, 23
3 SEQUENCING STRATEGIES, 47
4 GENE DISCOVERY, 69
5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89
6 FUNCTIONAL GENOMICS, 107
7 INTERACTIONS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131
8 IDENTIFIC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COMPLEX TRAITS, 147
9 BIOINFORMATICS, 167
10 BIOETHICAL CONCERNS AND THE FUTURE OF PLANT GENOMICS, 189
AFTERWORD, 201
INDEX, 203
出版日期:Copyright copy; 2004 by John Wiley Son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出版单位:Published by John Wiley Sons, Inc., Hoboken, New Jersey.
Published simultaneously in Canada.
书评:此书有中译本。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技术和进展。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了解该学科不可多得的入门书;对于领域内研究者来说,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 Last edited by tsingtao2008 on 2007-6-1 at 19:52 ]


*蛋白质结构的背景知识
*蛋白质样品制备和分析的各种实验方法,从传统的化学分析,到经典的色谱、
质谱技术,直至最新的蛋白质芯片和信息学方法
*上述各种技术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相关的支持性信息和参考资料
针对蛋白质不同的研究目的(如样品制备、结构测序或功能研究),每一章尽可能
完全地罗列了各种实验方案,可供不同规模实验室的研究者选择应用。在介绍每一个实
验方案时,以\"step—by—step”操作指南的形式逐步展开,详细列出实验仪器、试剂
及操作步骤,并针对常见问题给出经验性的提示或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对于蛋白质化学、生物化学的研究人员在蛋白质组学这一新兴领域寻求
最新的技术方法,本书是一部必备的实验指南。而对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研究人员开展表型和细胞功能研究,以及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开展蛋白质相关研究,
本书也是基本的实验工具书。
目录:
第1章蛋白质组学导论1
11蛋白质组学定义3
12为何除基因组学外还要有蛋白质组学?5
13蛋白质的鉴定和分析10
14差异显示蛋白质组学(比较蛋白质组学)17
15翻译后修饰19
16蛋白质微阵列23
17捕获分子和靶分子24
参考文献26
网络资源33第2章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5
2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38
22SDS用于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42
23乙酸尿素 PAGE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电荷分离蛋白质45
24三羟甲基甘氨酸 SDSPAGE分离小分子多肽45
25非变性PAGE(自然凝胶电泳)分离天然蛋白和蛋白复合体45
实验方案
方案1蛋白质的SDSPAGE47
替代方案:用BioRad 385 Gradient Former灌制线性梯度凝胶52
方案2~7的导言:蛋白质显色步骤56
方案2传统的考马斯亮蓝染色58
方案3快速考马斯亮蓝染色60
方案4InstaStain Blue 凝胶纸染色62
方案5SYPRO Ruby 荧光染色64
方案6SYPRO Orange荧光染色66
方案7与质谱兼容的银染68
方案8表观分子量的判定70
方案9CTABPAGE72
方案10酸尿素连续PAGE74
方案11肽类的电泳(TricineSDSPAGE)76
方案12蛋白质的非变性PAGE78
参考文献80
网络资源82第3章细胞和亚细胞提取物的制备83
31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破碎组织及细胞85
32通过变性和复性从包含体中回收重组蛋白88
33富含目的蛋白的亚细胞提取物的制备90
实验方案
方案1哺乳动物组织的匀浆93
附加方案:从组织匀浆液中去除黏蛋白97
方案2用于免疫沉淀的培养细胞的裂解98
方案3用于免疫印迹的动物培养细胞、酵母和细菌的裂解100
方案4氮舱减压法裂解培养细胞102
方案5细菌中重组蛋白的小量提取106
方案6细菌中重组蛋白的大量提取108
方案7从包含体中溶解大肠杆菌重组蛋白110
方案8酵母提取物的制备112
方案9真核细胞结构组分的差异去垢剂分离法114
附加方案:去垢剂提取物中RNA的分离123
附加方案:用镁沉淀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124
参考文献126
选读文献130
网络资源130第4章固相化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131
41双向凝胶电泳样品的制备134
42第一向: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138
43第二向:根据分子量分离蛋白质139
44双向凝胶的染色141
45双向凝胶中蛋白质的转移144
46双向凝胶图像的获取和分析145
实验方案
方案1双向凝胶电泳鼠肝蛋白质提取物的制备149
方案2双向凝胶电泳真核生物细胞裂解物的制备151
附加方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真核生物细胞蛋白质152
方案3双向凝胶电泳大肠杆菌裂解液的制备154
方案4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样品的制备156
方案5第一向:蛋白质的等电聚焦电泳158
方案6垂直SDS平板凝胶的制备:均一凝胶的灌制162
方案7垂直SDS平板凝胶制备:同时灌制多梯度凝胶165
方案8IPG胶条的平衡169
方案9第二向:蛋白质的SDSPAGE171
方案10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174
方案11银氨染色176
方案12与质谱兼容的银染法180
方案13用SYPRO Ruby进行荧光染色183
方案14用GelCode磷蛋白染色试剂盒对磷蛋白进行染色185
方案15双向凝胶的槽式转移187
方案16双向凝胶的半干印迹190
方案17~20的导言:膜上蛋白质的染色192
方案17用丽春红S染色膜上的蛋白质193
方案18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膜上的蛋白质194
方案19用印度墨水染色膜上的蛋白质195
方案20用胶体金染色膜上的蛋白质196
网络上有关双向电泳的信息资源197
参考文献200第5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203
51RPHPLC基于疏水相互作用分离分子204
52RPHPLC标准色谱条件205
53微柱反相色谱——适合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213
实验方案
方案1蛋白质RPHPLC的标准色谱条件219
方案2填充RPHPLC毛细管微柱224
方案3不易分离的大分子量多肽的纯化231
方案4用RPHPLC对固相合成的多肽进行纯化238
方案5用RPHPLC技术对多肽和蛋白质混合物进行脱盐244
方案6计算机辅助方法优化梯度条件的RPHPLC蛋白质分离248
参考文献258
选读文献263
网络资源263第6章蛋白质氨基端及羧基端序列分析265
61Edman降解法对多肽进行氨基端测序267
62限制序列分析速度的几个环节275
63应用HPLC和PAGE制备微量测序样品279
64不能进行测序的蛋白质需去封闭282
65磷酸化位点的微量测序分析有助于绘制信号途径283
66固相测序仪是回收磷酸化氨基酸的最好方法283
67其他氨基端反应法284
68羧基端测序方法存在的问题284
69自动化羧基端测序285
610高灵敏度高效率的羧基端分析285
611氨基端和羧基端序列组合分析289
实验方案
方案1两相柱测序仪的样品上样291
方案2将蛋白质从凝胶电转移至PVDF膜293
方案3检测PVDF膜上的蛋白质297
方案4浓缩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蛋白质点299
方案5磷酸化多肽的固相微量测序302
方案6羧基端序列分析304
单位换算指南307
参考文献309
选读文献312
网络资源313第7章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肽谱和序列分析315
71制备肽谱的微量方法和大规模方法318
72消除蛋白质分子内部的共价交联以提高肽谱质量319
73酶法和化学法裂解多肽链323
74基于SDSPAGE的肽谱制备方法(Cleveland法)333
75肽谱用于确定蛋白质中的二硫键334
76应用RPHPLC制备肽谱335
实验方案
方案1蛋白质的过甲酸氧化339
方案2蛋白质还原和S羧甲基化:大规模方法341
方案3蛋白质还原和S羧甲基化:微量方法344
方案4用Ellman试剂测定自由巯基和二硫键347
方案5蛋白质的胰酶消化349
附加方案:用琥珀酸酐修饰赖氨酰侧链351
附加方案:用柠檬酸酐修饰赖氨酰侧链352
方案6用溴化氰切割MetX键353
方案7用羟胺切割AsnGly键355
方案8邻亚碘酰苯甲酸在色氨酸处切割357
方案9胶内蛋白质的考马斯亮蓝染色359
方案10胶内蛋白质的锌/咪唑负染色361
方案11胶内蛋白质的硝酸银染色363
方案12胶内蛋白质的S吡啶乙基化365
方案13胶内蛋白质的酶解和肽段提取367
方案14电印迹膜上的蛋白质消化369
方案15标准条件下肽段的反相HPLC372
方案16SDSPAGE肽谱作图方法(Cleveland法)378
方案17原位SDSPAGE肽谱作图方法(Cleveland法)380
蛋白酶和肽酶命名法383
参考文献384
选读文献390
网络资源390第8章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391
81基本原理393
82现代离子化方法:离子如何形成400
83串联质谱仪405
84串联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结构407
85质谱与蛋白质分离方法联用进行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和分析412
86体内及体外标记方法:质谱用于定量和表达蛋白质组学426
87利用MS数据鉴定蛋白质的搜索引擎427
88总结436
实验方案
方案1蛋白质和多肽MALDIMS分析的一般方法437
方案2反相微型层析柱的制备441
方案3固定化酶微型层析柱的制备444
方案4用于蛋白质组分析的微毛细管HPLC色谱及ESI一体化装置的制备和使用446
方案5利用NanoLC耦联MS/MS分析复杂蛋白质混合物455
方案6利用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分析复杂蛋白质混合物466
附加方案:用于MuDPIT分析的不溶性蛋白样品的消化470
方案7二维色谱和质谱结合分离多肽混合物:离线方法472
方案8通过肽的半胱氨酰化捕获蛋白质477
方案9蛋白质的同位素亲和标签480
方案10定量蛋白质组学的体内蛋白质同位素标记488
方案11利用脱水胰酶亲和捕获蛋白质494
方案12应用分子扫描器进行蛋白质组分析498
方案13利用化学印刷法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508
利用MS/MS进行\"自上而下”的蛋白质序列分析517
气相质子化肽段的裂解机理525
参考文献532
网络资源542第9章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绘制磷酸化位点图谱543
91完整磷酸化蛋白的检测和分析547
92通过蛋白质的裂解获得磷酸化蛋白多肽549
93用MS或MS/MS来确定磷酸化蛋白的特性549
94用MS/MS对磷酸化多肽进行测序563
95对磷酸化蛋白特征进行分析的多维策略563
96用于磷酸化多肽序列分析的MS和MS/MS技术的出现564
97总结565
实验方案
方案1用带有Fe(Ⅲ)和Ga(Ⅲ)的IMAC纯化磷酸化多肽566
附加方案:用于样品去盐的微柱和Nanoscale IMAC的制备和使用569
方案2在MALDI分析之前或之后对磷酸化多肽进行碱性磷酸酶处理570
方案3结合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介质和MALDITOFMS直接分析方法对磷酸化多肽进行
特征分析573
方案4离线microIMAC富集磷酸化蛋白579
方案5用μLCESIMS/MS对磷酸化多肽进行分析582
方案6MALDIMS确定酪氨酸磷酸化位点584
方案7用ESIMS确定丝氨酸、苏氨酸的磷酸化位点590
附加方案:用放射性磷酸盐确定自发磷酸化位点594
方案8用ESIMS确定组氨酸磷酸化位点596
参考文献599
网络资源605第10章蛋白质复合体性质的研究607
101mRNA的选择性剪接对蛋白质产物活性的特定影响609
102用相互作用组描述生理复合体609
103利用酵母双杂交分析与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611
104用亲和捕获技术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612
105了解多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618
106FRET分析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623
107通过测定结合常数来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626
108蛋白质微阵列促进大规模的蛋白质研究627
实验方案
方案1用FLAG抗原表位标记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634
方案2细胞裂解液中相互作用蛋白的亲和纯化640
方案3多蛋白质复合体的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645
方案4BNPAGE蛋白质分析法649
方案5采用交联法和质谱法对蛋白质复合体进行拓扑学分析657
方案6亚秒级光交联:用水溶性金属复合体监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665
方案7位点特异性蛋白质DNA光交联法:分析蛋白质DNA和多蛋白质DNA复合体的结构
组成671
方案8用FRET法分析体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685
方案9用GFP嵌合体监控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694
方案10蛋白质阵列:显微镜玻片的制备699
方案11蛋白质阵列:标记蛋白并通过阵列检测来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702
附加方案:如何防止产生拖尾705
方案12蛋白质阵列:标记复合体并通过阵列检测来研究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706
方案13蛋白质阵列:阵列的探针标记方法及激酶底物相互作用的放射性印迹检测709
方案14蛋白质阵列:用\"三明治法”研究复合体溶液711
参考文献714
网络资源721第11章蛋白质组学实验结果的诠释:利用生物信息学发现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及其相互作用723
111基因及其同源体的识别725
方案1利用GappedBLAST对一条长肽段进行简单序列查找727
方案2用双向最佳匹配法快速识别直源体734
112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736
113蛋白质在通路中的定位和蛋白质细胞功能的识别743
方案3用基因融合假说寻找功能相关联的蛋白质——基于结构域的搜索746
方案4操纵子的快速识别748
方案5通过系统发育谱的比较发现功能相关联的蛋白质750
方案6从DNA微阵列数据中发现功能相关联的蛋白质755
参考文献759
网络资源762附录1参考图表765
附录2技术773
附录3注意事项822
附录4供应商836
索引837
[ Last edited by nefuzyh on 2007-6-1 at 19:49 ],


著译者: 瞿礼嘉,顾红雅,白书农,赵进东,陈章良
原著:[美]B.B.布坎南 W.格鲁依森姆 R.L.琼斯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标准书号:7-03-012013-2/Q.1302
出版时间:2004-03-15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版由国际杰出植物生物学家编写,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出版,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在整合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本书围绕细胞区室结构、细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谢与发育的整合、植物的环境与农业5个主题精心组织内容,反映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本书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适用于植物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参考。制药学、农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目录:
第1篇 区室结构
1 膜结构和被膜细胞器
导言
1.1 细胞膜的共性和遗传性
1.2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3 质膜
1.4 内质网
1.5 高尔基体
1.6 胞吐和内吞
1.7 液泡
1.8 细胞核
1.9 过氧化物酶体
1.10 质体
1.11 线粒体
小结
相关文献
2 细胞壁
导言
2.1 糖:组成细胞壁的基本单位
2.2 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
2.3 细胞壁构架
2.4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
2.5 生长与细胞壁
2.6 细胞分化
2.7 可用作食物、饲料和纤维的细胞壁
小结
相关文献
3 膜转运
导言
3.1 膜运输概述
3.2 植物膜上运输的组织构成
3.3 泵
3.4 载体蛋白
3.5 离子通道的一般特性
3.6 运转中的离子通道
3.7 通过水通道蛋白运输水
小结
相关文献
4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
导言
4.1 蛋白质分选的机制
4.2 将蛋白质定位到质体中
4.3 转运进入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4.4 细胞核的内向和外向转运
4.5 内质网在蛋白质分选和组装中的作用
4.6 液泡定位和分泌
4.7 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修饰
4.8 内吞作用
小结
相关文献
5 细胞骨架
导言
5.1 细胞骨架概述
5.2 中间纤维
5.3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家族
5.4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聚合
5.5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特性
5.6 细胞骨架结合蛋白
5.7 肌动蛋白纤维在胞内定向运动中的作用
5.8 皮层微管与细胞扩展
5.9 观察细胞骨架的动力学
5.10 细胞骨架与信号转导
5.11 细胞骨架与有丝分裂
5.12 细胞骨架与胞质分裂
小结
相关文献
第2篇 细胞的繁衍
6 核酸
导言
6.1 核酸的组成与核苷酸的合成
6.2 细胞核DNA的复制
6.3 DNA修复
6.4 DNA重组
6.5 细胞器DNA
6.6 DNA转录
6.7 RNA的特征和功能
6.8 RNA加工
小结
相关文献
7 基因组的组织结构与表达
导言
7.1 基因与染色体
7.2 核基因组的组织结构
7.3 转座因子
7.4 基因表达
7.5 染色质在染色体组织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7.6 基因调控的后生遗传机制
小结
相关文献
8 氨基酸
导言
8.1 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与前景
8.2 无机氮同化进N-转运氨基酸
8.3 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
8.4 天冬氨酸衍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8.5 支链氨基酸
8.6 脯氨酸代谢:耐胁迫代谢工程的靶标
小结
相关文献
9 蛋白质的合成、装配和降解
导言
9.1 从RNA到蛋白质
9.2 真核生物细胞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
9.3 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
9.4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9.5 蛋白质降解
小结
相关文献
10 脂类
导言
10.1 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10.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0.3 乙酰辅酶A羧化酶
10.4 脂肪酸合酶
10.5 C16 和C18 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其延长
10.6 特殊脂肪酸的合成
10.7 膜脂的合成
10.8 膜脂的功能
10.9 结构脂类的合成与功能
10.10 贮藏性脂类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0.11 脂类的基因工程
小结
相关文献
11 细胞分裂的调控
导言
11.1 动植物细胞及其细胞周期
11.2 细胞周期研究的历史回顾
11.3 DNA复制
11.4 有丝分裂
11.5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11.6 细胞周期的调控逻辑
11.7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周期调控
11.8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细胞周期调控
小结
相关文献
第3篇 能量流
12 光合作用
导言
12.1 光合作用总论
12.2 光吸收与能量转换
12.3 反应中心复合体
12.4 光系统
12.5 类囊体膜的组成
12.6 叶绿体膜的电子转移途径
12.7 叶绿体中的ATP合成
12.8 C3植物中的碳反应
12.9 CO2固定机制的差异
小结
相关文献
13 糖代谢
导言
13.1 磷酸己糖库
13.2 利用磷酸己糖的生物合成途径:蔗糖和淀粉的合成
13.3 产生磷酸己糖的分解代谢途径:蔗糖和淀粉的降解
13.4 磷酸丙糖/磷酸戊糖代谢产物库
13.5 磷酸己糖和磷酸戊糖/磷酸丙糖代谢产物库之间的相互作用
13.6 淀粉与蔗糖合成:细胞对代谢总调控的范例
13.7 糖类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13.8 糖酵解中的贮能反应
13.9 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小结
相关文献
14 呼吸与光呼吸
导言
14.1 呼吸概论
14.2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
14.3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
14.4 植物线粒体的ATP合成
14.5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调节
14.6 线粒体与细胞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
14.7 光呼吸的生化基础
14.8 光呼吸途径
14.9 植物中光呼吸的规律
小结
相关文献
第4篇 代谢与发育的整合
15 长距离运输
导言
15.1 植物体内物质的扩散与径流
15.2 通道大小在确定质外体和共质体运输特征中有重要作用
15.3 木质部和韧皮部物质运输的比较
15.4 木质部中水分的蒸腾运动
15.5 胞间连丝介导的共质体运输
15.6 韧皮部运输
15.7 植物内源大分子的细胞间运输
小结
相关文献
16 氮和硫
导言
16.1 生物圈和植物中氮素概况
16.2 固氮概论
16.3 氮固定中的酶学
16.4 共生固氮
16.5 氨的吸收和运输
16.6 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概述
16.7 硝酸盐的还原
16.8 亚硝酸盐的还原
16.9 硝酸盐同化和碳代谢间的相互作用
16.10 硫酸盐同化概述
16.11 硫的化学性质及功能
16.12 硫的吸收及运输
16.13 还原硫的同化途径
16.14 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功能
小结
相关文献
17 植物激素与诱激物分子的生物合成
导言
17.1 赤霉素
17.2 脱落酸
17.3 细胞分裂素
17.4 吲哚-3-乙酸
17.5 乙烯
17.6 油菜素类固醇
17.7 多胺
17.8 茉莉酮酸
17.9 水杨酸
17.10 展望
小结
相关文献
18 信号感受和转导
导言
18.1 信号转导概述
18.2 受体
18.3 植物受体的特殊例子
18.4 G蛋白和磷脂信号系统
18.5 环状核苷酸
18.6 钙
18.7 蛋白激酶:信号转导中的基本组分
18.8 植物生长调节因子参与特殊的信号转导途径
18.9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展望
小结
相关文献
19 生殖发育
导言
19.1 开花诱导
19.2 花的发育
19.3 花发育的遗传和分子分析
19.4 配子的形成
19.5 影响配子体发育的突变
19.6 花粉的萌发
19.7 自交不亲和
19.8 受精作用
19.9 种子形成
19.10 种子发育过程中贮藏物质的积累
19.11 胚胎的成熟和脱水
19.12 萌发
小结
相关文献
20 衰老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导言
20.1 动物及植物中观察到的细胞死亡的类型
20.2 植物生活周期中的PCD
20.3 衰老概述
20.4 衰老过程中的色素代谢
20.5 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代谢
20.6 衰老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0.7 衰老对氧化代谢的影响
20.8 衰老过程中的核酸降解
20.9 衰老细胞中代谢活性的调节
20.10 内源植物生长调节因子与衰老
20.11 环境对衰老的影响
20.12 植物发育性PCD的例子:管状分子的形成和禾本科植物内胚乳的转移
20.13 PCD作为植物胁迫应答的例子:通气组织的形成和超敏反应
20.14 PCD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面临的更多问题
小结
相关文献
第5篇 植物的环境与农业
21 植物对病原体的反应
导言
21.1 植物病原体的致病机理
21.2 植物防御系统
21.3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
21.4 R基因与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病性
21.5 植物防御反应的生化原理
21.6 系统性植物防御反应
21.7 利用基因工程控制植物病原体
小结
相关文献
22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
导言
22.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
22.2 与缺水相关的胁迫
22.3 渗透调节及其在耐旱耐盐中的作用
22.4 缺水和盐分对跨膜转运的影响
22.5 水分胁迫诱导的其他基因
22.6 冰冻胁迫
22.7 水涝和缺氧
22.8 氧化胁迫
22.9 热胁迫
小结
相关文献
23 矿质营养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分子生理学
导言
23.1 必需矿质元素概论
23.2 植物K+转运机制与调节
23.3 磷的营养与转运
23.4 微量营养吸收的分子生理学
23.5 植物对矿质毒性的反应
小结
相关文献
24 天然产物(次生代谢物)
导言
24.1 萜类化合物
24.2 IPP的生物合成
24.3 异戊烯转移酶与萜类合酶参与的反应
24.4 萜类化合物骨架的修饰
24.5 转基因萜类产物
24.6 生物碱
24.7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24.8 生物技术在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
24.9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途径的代谢产物
24.10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的生物合成
24.11 木脂体、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栓化作用
24.12 黄酮类化合物
24.13 香豆素、芪、苯乙烯吡喃酮和芳基吡喃酮类化合物
24.14 苯丙烷类产物的代谢工程 :改善纤维、色素、药物和调味剂的可能途径
小结
相关文献
索引
书评:
这本巨著不但涵盖了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而且包括了植物生理学、细胞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和植物生物技术等领域,可以说是目前植物生物学学科中涵盖面最广、内容最全的一本教科书。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植物科学领域的一部巨著,它既有教科书的系统性,又充分反映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我相信此书中文版的出版必将为我国更为广大的、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教师提供一本极好的参考书,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影响植物生理过程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摘自许智宏为本书写的序(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反映了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领域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着植物生物学的新起点;无论作为教学用书和科研的参考书,该书已成为一种标准之作。
——Cell 105: 307-330, 2001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部含有最新信息的现代教科书,同时也是植物生物学科研人员和希望进入该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Science290(5492): 719, 2000
《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总体结构、各章节的标题和彩色插图简洁明了,对读者寻找相关的信息十分方便;该书不仅在内容中含有最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参考文献;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Trends in Plant Science6: 43, 2001


著者:Benjamin Lewin
内容简介:几十年来,Benjamin Lewin的经典著作《基因》系列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为教育界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结构、测序、组织和表达。新版第9版具有崭新的设计理念和当代美编风格,同时版面编排新颖,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阅读各单独专题。全书通篇内容都作了彻底的更新,包括新增的 表观遗传学效应 一章。事实必将证明,《基因9》是业已出版的最前沿、最全面和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分子生物学著作。
目录:1. Genes are DNA
2. Genes Code for Proteins
3. The Interrupted Gene
4. The Content of the Genome
5. Genome Sequences and Gene Numbers
6. Clusters and Repeats
7. Messenger RNA
8. Protein Synthesis
9. Using the Genetic Code
10. Protein Localization
11. Transcription
12. The Operon
13. Regulatory RNA
14. Phage Strategies
15. The Replicon
16. Extrachromosomal Replication
17. Bacterial Replica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Cell Cycle
18. DNA Replication
19. Homologous and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20. Repair Systems
21. Transposons
22. Retroviruses and Retroposons
23. Immune Diversity
24. Promoters and Enhancers
25.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26. RNA Splicing and Processing
27. Catalytic RNA
28. Chromosomes
29. Nucleosomes
30. Controlling Chromatin Structure
31. Epigenetic Effects are Inherited
Glossary
Index
出版日期:2007年4月出版
出版单位:Jones Bartlett Pub 出版
书评:重新编排以便读者阅读时对各专题更加专注。
·通篇内容都有更新,包括那些关于基因组组织、DNA复制、基因调控等。
·全新的章节--\"表观遗传学效应”
·具有当代风格的新型设计和令人惊奇的四色插图方案。
其它:关于作者·
--------------------------------------------------------------------------------
本杰明·卢因(Benjamin Lewin)是一位集科学家、作者、编辑于一身的传奇人物。30年前他创办了《细胞》(Cell)杂志,并很快使之成为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第一刊,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世界级学术名刊齐名。
1999年,作为主编之一的卢因提出离开《细胞》时,《科学此刻》(Science Now)杂志曾以 一个时代的终结 为题,怀念这位学者和他所缔造的学术品牌。2002年,《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又以 出版者与革新者 为题,介绍这位大师级的人物。凭着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学者气质,凭着学术至上的出版理念和编辑才能,卢因和他的传世之作已经成为专业出版者无法绕过的一个典范。


书名: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4th edition,2002
著者: Bruce Alberts / Alexander Johnson / Julian Lewis / Martin Raff / Keith Roberts / Peter Walter
简介: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is the classic in-depth text reference in cell biology. By extracting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from this enormous and ever-growing field, the authors tell the story of cell biology, and create a coherent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non-expert readers may approach the subject. Written in clear and concise language,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the book is enjoyable to read, and it provides a clear sense of the excitement of modern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sets forth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cell biology (completely updated as of Autumn 2001), and it explores the intriguing implic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great deal that remains unknown.
The hallmark features of previous editions continue in the Fourth Edition. The book is designed with a clean and open, single-column layout. The art program maintains a completely consistent format and style, and includes over 1,600 photographs, electron micrographs, and original drawings by the authors. Clear and concise concept headings introduce each section. Every chapter contains extensive references. Most important, every chapter has been subjected to a rigorous, collaborative revision process where, in addition to incorporating comments from expert reviewers, each co-author reads and reviews the other authors\' prose. The result is a truly integrated work with a single authorial voice
(adapted from www.douban.com)
个人觉得前面生化的部分还是看Lehninger,分子的部分还是看GENES IX,只看后面的细胞部分比较好


著者:朱建华彭世勇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原理、实验设备及培养条件、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术、植物器官的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实验设备及培养条件
第三章培养基
第四章操作技术
第五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原理
第六章植物器官的培养
第七章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第八章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第九章原生质体的培养
第十章草本花卉的组织培养
第十一章球根花卉的组织培养
第十二章水果作物的组织培养
第十三章几种经济作物的组织培养
出版单位:中国计量出版社
下载地点:http://www.ebioe.com/soft/2006/317.htm
http://seek.hzu.edu.cn/details.htm?T1002402_14
[ Last edited by xkw2005 on 2007-6-2 at 09:00 ]


著者:贺小贤
内容简介:本书将各种工艺学的共性理论归纳组成一新体系。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生产过程工艺原理和生产技术。包括菌种的选育与种子的扩大培养、培养基制备、灭菌与空气净化、发酵机制、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工艺过程控制、发酵生产染菌与防治、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技术、动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等内容。并对生物工艺产品进行了实例介绍。本书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制药等专业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生物工业菌种与种子的扩大培养
第三章 培养基及制备
第四章 灭菌与空气的净化
第五章 厌氧发酵机制
第六章 好氧发酵机制
第七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第八章 生物工艺过程控制
第九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其防治
第十章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技术
第十一章 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第十二章 生物工艺实例简介
出版日期:2003-03-01
出版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
书评:适合初学者
[ Last edited by 青青_010 on 2007-6-2 at 09:21 ]


Immunology, 7th Edition
By David Male, MA, PhD, Jonathan Brostoff, MA, DM, DSc(Med), FRCP, FRCPath, David Roth and Ivan Roitt, MA, DSc (Oxon), Hon FRCP (Lond), FRCPath, FRS
544 pages 820 ills
Trim size 8 5/8 X 10 7/8 in
Copyright 2006
Mosby Title
ISBN: 0323033997
ISBN-13: 9780323033992
Description
Extensively updated, with new contributors, brilliant new illustrations and a wealth of supporting material online, this 7th edition offers you a carefully structured approach to learning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immune system as well as initiation and actions of the immune response. The website which accompanies this text gives access to all the images in the book, up to 20 detailed animation sequences (which link to further supporting text, illustrations, molecular models and video clips), 8 lectures which explain how the immune system responds to different infections or to tissue grafts, and a test bank of 300 USMLE-style questions.
Key Features
Includes ?Critical Thinking Boxes? which encourage you to ?think immunologically? and help you test y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Provides extensive additional material online.
Incorporates clinical cases at the end of chapters to give you a realistic clinical context in which to anchor your understanding of immunology.
Uses high-yield-style chapter summaries to allow you a quick and effective way to double check all key concepts.
Strengthened chapter opening objectives give a clearer idea of what you should know by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Table of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to the immune system
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2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3 Antibodies
4 Complement
5 T cell receptors and MHC molecules
Modes of Immune Response
6 Mechanisms of innate immunity
7 Antigen presentation
8 The antibody response
9 Mononuclear phagocytes in immune defence
10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11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12 Immune responses in tissues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us Agents
13 Immunity to viruses
14 Immunity to bacteria and fungi
15 Immunity to protozoa and worms
16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17 AIDS and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18 Vaccination against 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Tissues
19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20 Autoimmune disease
21 Transplantation and rejection
22 Tumour immunotherapy
Hypersensitivity
23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24 Type II and III hypersensitivity - basic science
25 Type II and III hypersensitivity - clinical
26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欢迎监督和反馈: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
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违规、侵权举报等事项,请邮件联系 wangxiaodong2@tal.com 处理(点此查看侵权举报方式)
我们保证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