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总理也点赞的深圳「医共体」玄机:病人越少 得钱越多_蚂蚁淘,【正品极速】生物医学科研用品轻松购|ebiomall -蚂蚁淘商城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总理也点赞的深圳「医共体」玄机:病人越少 得钱越多
来自 : 蚂蚁淘

未来,深圳罗湖区的居民即便是遇到疑难杂症,他们的首选也可能不再是人满为患的大医院,而是社康(中心)了。

最近,快70岁的李阿姨搀扶着老伴儿颤巍巍地走进深圳罗湖区笋岗社康中心,她发现社康中心出现了一些新的医疗设备。

陪老伴儿来看糖尿病的她,这次也见到了一些平时不太容易见到的新面孔医生。「以前只能在大医院看到的专家也来开个人工作室了。医生也会详细解释,怎么去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3ccbb983767e76ddfc58cdad683388e1.jpeg

笋岗社康中心是罗湖医院集团的成员之一。去年,深圳罗湖试点成立了医院集团,当地部分区属公立医疗机构被纳入该体系。集团成立后,不仅为社康添置医疗设备,还推动技术下沉,解决社康中心「缺医少药」的老大难,并且通过推动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的转变,将健康守护的关口前移,医院盼着老百姓别得病。

目前,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今年去罗湖医院集团社康中心的患者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在今年11月中旬的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点赞了该模式。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笋岗社康时发现,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B超室、心电图室、儿童计划免疫区、冷链室等常规科室和设备齐全。入口处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门牌上标注着这是罗湖人民医院儿保科主任的工作室。

医院盼着老百姓别得病

11月14日,在李克强主持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介绍说,目前深圳罗湖正在试点「医共体」模式,整合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打破分层管理,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李克强听后表示:「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

上述罗湖「医共体」模式指的就是罗湖医院集团。罗湖从两年前开始筹划公立医院改革,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2015年8月,罗湖医改迈出了第一步,成立了一体化的医院集团,将罗湖区属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纳入这个医疗服务体系,包括5所专科和综合医院,以及23家社康中心。但是,这28个医疗机构只有一个法定代表人,也只有一个财务中心和人力资源部门,人、财、物高度集中。

2016年年初,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罗湖医院集团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方式,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医保基金结余部分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这在国内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个突破。

10a2da86267f6f7c262e7ecf83998cde.jpg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罗湖「医共体」模式下,能解决疑难杂症的公立医院和社区结合得更紧密,技术力量下沉,患者对社康中心的信任度会提高,很多普通疾病和一些复杂的疾病在社康就能解决。

他补充道,罗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本质是按人头收费。比如说一个社区,政府给你100万元,这个社区的百姓都找你看病。你看的病人越少,耗费的钱越少,得到的剩下的钱就越多。「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天冷了医院会关心百姓是否感冒,下雨了会担心老人家摔倒跌伤,就会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全国只有深圳在推行这个模式,当地人社局以罗湖为试点。采访时,孙喜琢以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腔调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打心眼儿里盼着老百姓别得病,你得病我有损失啊。」

少药?社康送药上门

在社康工作了5年的朱春园,见证了「医共体」模式推行后带来的变化。

全科医生朱春园自大学毕业去深圳一家三甲医院规培了3年后,就来到笋岗社康中心任职,有着甜美笑容的她颇受患者的喜爱,可之前她在遇到疑难杂症时根本笑不出来。

「以前也有双向转诊模式,但是比较模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知道该推荐病人去什么医院找什么医生。」她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可以直接联系集团的客服中心,他们熟悉医疗资源,知道医院和医生的专长。

此外,「少药」这个深圳社康中心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正在慢慢得以解决。罗湖不少老人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李阿姨和她的老伴儿一样,慢性病缠身,虽然家门口就有大医院,但是苦于挂号太难,也搞不清复杂的看病流程,平时更愿意去社康就诊,但时常也会为买不到药发愁。

9e7c749d8c16884b39dd8f7e86605298.jpg

「儿子媳妇工作忙,我们要带娃,来一趟不容易,」她叹了口气,转而又笑了起来,「现在药的种类变多了,开的时间也长一些了,不用总是老胳膊老腿地往这儿跑了。」

孙喜琢向记者解释了药品补给的流程。如果在社康中心找不到需要的药,医生会在集团内的医院找,如果有,一两个小时就送过来;如果没有,就去集团外找,24小时之内送药到患者家中。他们的优势很明显,根据全科医生的评估,如果慢性病病人的指征达到要求,一次能开3个月的药;而其他区社康中心一次只能开1个月的药;常规的医院开得更少,只有1周。

缺医?主任医师进驻社康

那么,如何解决「缺医」这另一个老大难呢?罗湖医院集团开出30万元的年薪,从全国各地招聘高水平全科医生进驻社康中心,同时鼓励集团内医院的医生进行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考核。此外,集团也鼓励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科医生去社康开办专科医生工作室。

罗湖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史冉庚是响应者之一。今年11月初,他在罗湖医院集团最大的社康中心东门社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已经大概有10位专家在东门社康开办工作室了。「社康希望我们能多去坐诊,但是我们在各自的医院都有自己的科室,有病房和门诊,一般一周能去社康一天,时间充裕的话就多去。」

史冉庚说:「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拥有个人品牌的工作室,可以提升我们在基层患者中的形象和声誉。而从奖励机制上来说,社康对我们也很优待。」

史冉庚进驻社康中心还不到一个月,大量的休息时间花在了宣传上。两三个月后,他和其他开设工作室的专家医生将迎来一场业绩考核。

孙喜琢说:「如果三个月后考核,还是没有人找你看病,那就表示老百姓不喜欢你。」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观念

吸引患者去社康的效果已经显现。据介绍,今年去罗湖医院集团社康中心的患者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1%。

医共体的「大当家」也在计算家底。医保基金从今年年初开始结算,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能拿到多少,但是孙喜琢估计,2年后很多预防的手段能见到效果,精神病或糖尿病等病人减少,集团获得的医保支付额度直线上升。

已经在社康开设了工作室的史冉庚盼着,「医共体」模式完善后,大医院医生的压力能够减小,把精力放在病情较重和复杂的患者身上。「其实大医院很多患者的问题在基层可以解决。比如说风湿免疫科,我一天接待的患者中可能有1/3就能在社康解决。」

e8f3a5e3764565597b721cafd3fd93ec.jpg

但是,也许并非所有大医院的医生都和他持有相同的想法。此前本报记者采访中,一些大医院的医生担心,医者天职自然是盼望患者好,但是如果在基层看病的患者比例增加了,大医院的门诊人数可能会下降。

庄一强表示,除了医保基金是否支付到位等操作上的问题,上述观念以及背后的利益再平衡,可能是「医共体」模式最大的挑战。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创作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未经蚂蚁淘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蚂蚁淘”。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